改善生活環境 營造幸福家園
時間:2015/12/28
新建成的葵峰管區職工文化廣場,成了職工群眾休閑健身的好去處。
葵潭農場黨委書記鐘惠明(中)、場長林慶忠(右)在場部社區文化廣場建設工地檢查工作。
環境幽雅的場部中心小學。
設施齊全的場部中心幼兒園。
農場職工住上小洋樓。
實現垃圾處理機械化。
荔枝種植成了農場職工群眾的主要收入。
種植劍麻,培育一株株綠色“搖錢樹”。
發展養豬業,增強農場發展后勁。
葵潭農場概況
廣東省葵潭農場創建于1950年,屬揭陽農墾局和惠來縣雙重轄管。葵潭農場地處惠來縣西南部三清山系南部的低丘陵地區,距離縣城35公里,以水果、劍麻、生豬養殖為主產業,現有水果種植面積13900畝,劍麻種植總面積4200畝,以及面積達250多畝的養豬基地。該場道路交通方便,轄下有4個國有專業管區、2個集體所有制村委會和1個場部社區。
近年來,葵潭農場高度重視新農村建設,在經濟較薄弱的情況下,想方設法籌措資金加大投入,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要求,著力推進美麗鄉村“三大工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把手感言
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進程中,葵潭農場精心組織,統籌謀劃,切實抓好一批涉及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環境衛生整治的民生工程,把職工群眾的思想和關注引導到家鄉的建設上來,讓廣大群眾切身感受到美麗鄉村建設所帶來的福祉,有力地激發了廣大干群積極投入生產,推進農場建設協調發展。
接下來,葵潭農場將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進一步增強加快發展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深化改革,不斷優化產業結構,著力改善民生,強化社會治理,奮力推動農場經濟社會實現新發展。
——鐘惠明
鞏固提高主導產業
增強農場發展后勁
走進葵潭農場,只見滿山遍野都是連片的劍麻,一望無際的劍麻綠海,長勢旺盛,充滿生機活力。在部分劍麻種植區,農民們正手腳麻利地收割劍麻,一棵棵茁壯成長的劍麻,就像一株株綠色的“搖錢樹”,點燃了農場發展新希望。在該場的劍麻加工廠,機聲隆隆,曬架上放滿了乳白色的劍麻纖維,工人們不停地忙碌著,一輛輛載滿著劍麻的農用機動車不斷開進廠內,一派熱鬧的生產場面。
有了產業、富了口袋,才有美麗。葵潭農場在建設美麗鄉村的過程中,不斷加大力度鞏固和提高主導產業發展水平,培育農場經濟發展后勁,從而加快了美麗鄉村的建設步伐。
首先是加強劍麻產業管理工作。該場通過強化監督,抓好劍麻生產撫管工作,協調處理好東方劍麻公司生產經營事務工作,加強對劍麻生產各個時期的監督管理,做好抗病菌劍麻種苗的育苗工作,協助解決劍麻生產周期勞動力緊缺問題,積極動員農場職工參與劍麻生產崗位管理工作,確保劍麻正常生產管理;加強清理回收土地工作,重點清理承包合同到期和部分職工承包經營不善、無能力經營的土地,落實好新種植劍麻用地,組織職能部門和劍麻基地人員學習劍麻生產經營管理和相關知識技能,不斷提高農場劍麻生產經營管理水平。在葵潭農場全體干群的努力下,目前,該場已形成了育苗、種植、加工一體化的劍麻生產產業鏈,成為粵東現代農業一顆閃耀的新星。
其次是加強水果生產管理工作。水果生產是葵潭農場職工增收、企業增效的主要產業之一。該場生產職能部門、各屬下單位經常深入田間地頭,了解果農所需所求,發布生產技能信息,加強技術指導,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社會化服務,確保水果產量穩定。今年,該場荔枝總產量達7500噸,龍眼產量達3000噸。同時,不斷引導果農增加投入,積極探索果園間套種、立體種養新模式,進一步拓寬農場增產增收的路子;此外,繼續推行淘劣存優,應用良種良法,實施品牌戰略,拓寬產品市場。
再次是積極推進養豬產業,加快畜牧業發展步伐。全力配合做好惠民養豬場項目建設工作,養豬場第一期工程建設進展順利,于2014年底投產運營。目前,二期工程已完成豬舍的主要土建工作,進入基建掃尾階段,計劃月底竣工。階段來,該場全力配合養豬場項目建設工作,積極倡導廣大職工依托養豬資源優勢,探索職工、家庭、農場發展養豬模式,鼓勵引導職工、家庭、農場發展經營養豬業,發展自營經濟,增加職工群眾的收入。
最后是探索發展蔬菜種植基地,努力推進墾區合作,積極探討與 “廣墾綠色農產品有限公司”聯營開發,創建優質農副產品蔬菜基地項目建設。
增強教育綜合實力
營造重教興學氛圍
下課鈴剛響,在葵潭農場的每所小學,學生們從教室里紛紛涌向操場,操場瞬間沸騰起來。學生們有的三五成群嬉戲打鬧,有的在新建的球場上鍛煉身體,有的圍坐在景觀樹下聊天,校園里外處處洋溢著孩子們燦爛的笑臉,飄蕩著他們的歡聲笑語……近年來,葵潭農場抓住建設美麗鄉村契機,以“教育優先發展”理念為引領,以創建教育強場為抓手,多渠道增加投入,努力調整學校布局,加強標準化學校建設,改善辦學條件。目前,農場新建的場部中心小學、中心幼兒園、惠民小學和葵峰小學的面貌煥然一新,教育綜合實力明顯增強。
據葵潭農場場長林慶忠介紹,在啟動教育創強工作伊始,該場就成立了以黨委書記鐘惠明為組長、場長林慶忠為副組長,分管教育領導、各職能部門負責人、學校校長等為成員的“教育創強”工作領導小組,制訂實施方案,落實“教育創強”責任,形成了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將“教育創強”工作落到實處。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為保障“教育創強”投入,葵潭農場黨政多渠道籌措資金,共籌措“教育創強”資金700多萬元,其中投入370多萬元,新建惠民小學、中心幼兒園和葵峰小學等3所學校(園)的功能場室總建筑面積約2000平方米,修繕部分教學大樓總面積約1700平方米;投入70多萬元,建設塑膠運動跑道、籃球場等體育設施;投入30多萬元,進行校園綠化、道路硬底化建設;投入230多萬元,增添常規儀器設備和圖書資料等;投入40多萬元,更換、整治學校用電線路,安裝校園網絡系統和安防系統,并積極推進校園信息化建設,實現“校校通”。目前,該場各小學均達到標準化學校的標準,中心幼兒園達到規范化鄉鎮幼兒園標準。
與此同時,葵潭農場重視義務教育階段的“防流控輟”工作,落實各種幫教措施,建立生活困難學生補助制度和流動人口子女入學制度,確保外來適齡兒童入學,保障了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全場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小學畢業率100%.此外,該場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媒體,通過張掛標語、印發宣傳資料、干部深入農戶家訪、召開“教育創強”動員會、家長會等形式宣傳教育創強意義,讓“教育創強”工作家喻戶曉,營造了良好的重教興學社會氛圍。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下一代受到好的教育,場里才能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為未來發展培養好苗子。現在我們把教育當做場里的頭等大事來抓,一定要把教育水平提上去!”林慶忠信心十足地說。
加大基礎設施投入
著力改善民生福祉
作為葵潭農場近年來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危房改造項目給該場職工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實施美麗鄉村“三大工程”過程中,該場從職工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出發,激勵職工積極投入生產活動,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實施危房改造,從根本上改變了職工住房險、住房難問題,贏得了廣大職工的一致稱贊。
據2009年統計,葵潭農場職工戶數848戶,人口數3806人,其中危房戶687戶3325人,住房總面積50880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積37725平方米。該場把職工危房改造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成立了由場長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國土、財務、辦公室、計劃、宣傳、工會等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危房改造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危改工作的領導、協調、指揮,并制訂了《廣東省葵潭農場危房改造實施方案》,把危改任務指標落實到戶。
該場先后投入76萬元,完成了各建房區域的“四通一平”工程;對各改建點的巷道、排水、供水設施進行配套建設,激發職工的“危改”熱情。
截至2011年年底,該場687戶危房戶完成危房改造任務,改造危房面積40520平方米,其中新建房屋391戶共31500平方米,改造房屋296戶共9020平方米,全場展現出嶄新的面貌,職工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危房改造完成后,為讓職工享有更加舒適的居住環境,葵潭農場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改善農場生產、生活環境。在該場中心小學不遠處,在建的場部社區文化廣場,小推車、卡車來回穿梭運輸材料,工人們正在加緊作業,忙著堆放沙子、碎石、紅磚等建材,一派熱火朝天的施工場景。
只有基礎設施得到完善,建成美麗鄉村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據在現場指揮施工的一位農場干部介紹,場部社區文化廣場計劃投資200多萬元,資金來源是多方籌措,目前廣場已鋪上水泥,建設了籃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場等,目前正在配套綠化、燈光等。廣場旁邊一座供群眾納涼休息的涼亭主體結構已完成,正在抓緊推進剩余部分建設。該農場干部表示,文化廣場落成后,將成為職工群眾休閑娛樂和舉行大型公益活動的好去處。
近年來,葵潭農場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重中之重,投入資金550萬元,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場部社區、惠民管區、湖美村總長5.6公里的道路硬底化及南湖村農田水利設施項目、人畜飲水工程項目、美麗鄉村項目葵峰管區職工文化廣場建設,爭取“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公益性項目2個,即已完成建設的南湖村文化小廣場和在建的場部社區文化廣場;抓好社會保障工作,落實好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障等工作,關心困難職工群眾,確保低保、五保、優撫工作落到實處。2015年該場完成企業職工社會養老保險繳費242萬元(其中單位繳費157萬元、個人繳費85萬元);落實好各項惠民政策,依法依規落實好種糧直補、農資綜合直補、良種直補、農村貧困戶危房補助等各項惠民政策,確保補助資金發放到位;抓好扶貧雙到工作,2015年,爭取市直扶貧掛鉤單位投入資金145萬元,建設了南湖村文化小廣場、農田灌溉引水渠、學校球場等項目;爭取縣直扶貧單位投入資金45萬元,完成了村民活動室的建設,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和校前道路硬底化建設。
一宗宗實實在在的惠民工程使葵潭農場職工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得到極大優化,該場職工群眾對農場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撰文:張曉生 林文君 曾春生 攝影:張曉生 曾春生